创丰汇CFH-HR直言:你能否驾驭机遇?认清自己的方向,在顺境中找目标,逆境中应变转轨!
最近经常看到这样的报到:即将毕业的2020届大学毕业生将达874万人,受疫情影响等原因将迎来史上最难就业季!疫情之下,如何看待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紧俏”入职?还是“廉价”入职?企业如何实现新旧动能转化?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大学生是推动企业高成长的新动力:全国高校扩招始于1999年,从当时的85万人,飙升至2020年的874万人,今年同比去年增长了40万人。受今年疫情影响,这些高校毕业生是否存在就业难?任正非说过:“华为唯一可以依靠的是人,人力资本的增值一定要大于财务资本的增值”。1999年,华为一次性招聘了2000名大学毕业生;2000年 ,华为在这个招聘的数字翻了一倍,招聘了4000名大学毕业生;2001年,华为与7000名大学生签订了合同。在2019年校园招聘中,华为共在全国21个省市举办校园宣讲会160场。海尔董事长张瑞敏:“招人不能只关注学历忽视潜力,只关注学历永远找不到马云”。海尔大学始建于1999年12月26日,海尔大学是海尔集团培养员工管理思路创新的基地。由此,我们得到一个结论:每个卓越的公司,每年都有应届毕业大学生“新动力”进入。
01 如何看待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1999年-2009加入世贸组织经济高速发展十年;2010-2019科技互联网史十年;2020“区块链+”时代,科技革新的新十年开启。回顾这些年,给我们一些什么样启示?一个国家的振兴,离不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根据近二十年中国经济科技发展速度表明,中国教育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显著增强,教育现代取得重要发展。中国对世界一流科研的高度重视和持续大力投入带来了学术实力的突飞猛进,我国已是世界上高等教育规模最大,大学生人数占有比列最多的国家。疫情之下的2020年,企业新旧动能转换需要招聘更多大学生趋向新领域。
英国QS全球教育发布2020“QS世界大学排名”,12所中国高校进入世界百强,其中清华大学名列第16位,成为榜单上排名最高的中国大学。按照这份榜单,中国(12所)仅次于美国(29所)和英国(18所),是拥有世界百强大学最多的亚洲国家。但从中国14亿人口基数和960万平方国土面积,再与全国2000多所高校数量对比,就会发现中国高校与美国、英国等国家还存在差距,数量还存在不足。由此,我们得到一个结论:“大学生就业难是个伪命题,实际上是个被渲染、炒作出来的伪命题”。
02 企业如何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此次疫情将加快中国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升级的步伐,催化了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新经济发展。一是以新技术5G、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为代表的科技创新领域;二是以新产业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在线配送、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将显现强大成长潜力;三是以新业态外卖、网购、生鲜电商、VR直播、短视频等“宅经济”逆势火爆,远程办公、远程医疗、在线教育、在线会议等“云经济”迅速上位。快速成长的“四新”增长点,将加快企业新旧动能转换步伐。
03 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人才?
企业每年新招聘的大学生叫做“新动力”。 疫情来了,企业存在生存的风险。疫情过后,如果你不及时思辨,依然还会面临风险。企业要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必须围绕科技互联网“四新”人才队伍建设,互联网下的 90后大学生在数字生活中学到的技能,才正是这个时期企业急需的人才。
04 我们该“紧俏”入职?还是“廉价”入职?
疫情给我们最大的警示是,要想活下去,就要加速转移或融合阵地,将原模式和新模式进行整合。改变企业只有唯一的业务场景(交易、交互、交付)的局面。逆境是天才的垫脚石。这些新知识、新技能、新领域的掌握多在90后大学生所学的专业领域。由此,我们得到一个结论:2020大学毕业生是“紧俏”入职,不是“廉价”入职。
青年朋友们,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今天,在新技术和全球化强力驱动下,我们没有止步,将永远走在进化的路上;我们用无法割舍的热爱,进化这个时代!
青年大学生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快更好地融入社会?才能少走弯路?才能实现价值?才能实现超越?我以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欢迎大家关注CFH职场焦点!